記者近日從國家稅務總局獲悉,稅務部門為發揮稅收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職能作用,積極參與構建和落實落細以資源稅、環境保護稅、耕地占用稅“多稅共治”、以系統性稅收優惠政策“多策組合”的綠色稅收體系,引領企業向綠而行、因綠而興,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繪就“綠”底色。
稅制引領,主動“求綠”的觀念更強
2018年1月1日,我國第一部專門體現“綠色稅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單行稅法——環境保護稅法正式實施。
隨著一項項舉措的落地執行,在助力污染防治方面,稅務部門建立落實稅收優惠與實施稅收限制“雙向用力”,開采、生產、流通、排放、消費“五環相扣”,以資源稅、環境保護稅、耕地占用稅“多稅共治”、以系統性稅收優惠政策“多策組合”的綠色稅收體系。
一方面,引導企業節約資源。以資源稅為代表,通過實行從價計征,建立稅收與資源價格掛鉤的直接調節機制,促進市場主體綜合開發利用資源,實現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并釋放生態紅利。
另一方面,促使企業減少排放。以環保稅為代表,針對不同危害程度的污染因子設置差別化的污染當量值,實行“多排多繳、少排少繳、不排不繳”的正向激勵機制。這種制度設計,有利于引導企業改進工藝,減少污染物排放,特別是高危污染物的排放。
國家稅務總局數據顯示,2020年,北京、河北等10個水資源稅試點省份,取用地下水水量占總水量的比例為33.5%,比改革前2016年的41.5%下降了8個百分點。環保稅法實施3年,每萬元GDP產值對應的污染當量數從2018年的1.16下降到2020年的0.86,降幅25.8%。
服務護航,企業“造綠”的水平更高
浙江省永嘉縣百盛閥門有限公司財務會計吳小燕以前每個季度申報環保稅,要填報158條數據,花費兩個小時。稅務部門優化服務,上線申報批量導出導入功能后,她只要兩分鐘就能完成申報。
這是稅務征管機制不斷創新的結果。以環保稅為例,針對污染物排放具有瞬時性、隱蔽性和流動性的特點,征收環保稅對污染物排放監測專業技術要求較高,環保稅法科學設定各方責任,最大程度凝聚稅收共治合力,形成了“稅務征管、企業申報、環保監測、信息共享、協作共治”的全新征管機制。
此外,辦稅服務更貼心。資源稅法施行后,稅務部門增加了按季申報納稅,最大限度減輕納稅人的辦稅負擔。自今年6月1日起,資源稅、環保稅等10個財產和行為稅稅種合并申報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實現納稅人一次登錄、一填到底,辦稅效率大幅提高。
今年3月,《關于進一步深化稅收征管改革的意見》印發,為全面推進稅收征管數字化升級和智能化改造指明了路徑。
效應釋放,持續“加綠”的動力更足
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兩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環保稅納稅人戶數達46.2萬,與2018年1月1日環境保護稅法實施之初的26.7萬戶相比,增長了73%;環保稅稅額,2018年、2019年、2020年分別實現收入205.6億元、213.2億元、199.9億元。
采訪中,記者發現,除了眼前顯而易見的減稅效應,綠色稅制的精準實施,還形成了更大的稅收杠桿撬動力量。
廣東省大寶山礦業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資源開采企業,資源稅法施行后,在減稅效應激勵下,企業放棄了長久以來的“采富棄貧”經營模式,不斷提高資源利用率,通過享受稅收優惠,降低生產成本,走上良性循環。
《2020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20年,我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從國家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網監測結果來看,“十三五”期間,我國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是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效最大、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最好的五年。